高明柱---浅谈《满江红·和郭沫若》的艺术性

 

   我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毛主席书法的,是毛主席第四阶段的书法让我爱不释手,临摹不辍。毛主席第四阶段的书法博采众长,字体飞动,线条流畅,气势磅礴,痛快淋漓,潇洒豪放。他的草书采千古之遗韵,集百家之所长,熔众法于一炉。

毛主席曾把自己的书法分了四个阶段。他说:“第一阶段是1921年以前,打下了书法基础;第二阶段是1921年到1938年,从建党到抗战爆发,这个阶段由于流动性大,严酷斗争环境,留下的作品不多。第三阶段是1938年到1949年,我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;第四阶段是1949年进北京城后,全国解放了,全国人民兴高采烈了,我的书法也欢快飞动了。”毛主席第四阶段的书法达到了鼎盛时期。字体千变万化,汪洋恣肆,率真自然,挥洒自如。真可谓登峰造极,完美无瑕。如《七律·长征》、《沁园春·长沙》、《清平乐·井冈山》、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、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、《采桑子·重阳》、《满江红·和郭沫若》等30多首诗词手书。这30多首诗手书都是毛主席在50年末到60年代初书写的,我最喜欢的是毛主席写的《满江红·和郭沫若》。这幅作品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,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
  毛主席的此幅作品,词作和书写可能都是在196325日写的,此诗的政治含义非常明显。中苏论战,与赫鲁晓夫的争吵达到了最高峰,毛主席借此诗发表了政见和对国际形势的看法。诗人气度雄伟,用睥睨的目光看小小环球中有几个苍蝇在碰壁,词上的上半阕用“苍蝇”、“蚂蚁”、“蚍蜉“、“西风”、“鸣镝”作比喻,形象性很强,在书法上,书家故意把“蚍蜉撼树”四个字写大,可笑这些跳梁小丑太不自量力。下半阕直抒胸臆,议论横生。作者把这幅引用来完全是出于书法艺术的需要。毛主席曾经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,这一次他又用文房四宝斗跨了赫鲁晓夫。事实果真如此,赫鲁晓夫在1964年就被赶下了台。由于,《满江红·和郭沫若》是酬诗之作,再加上书家的浪漫主义情怀,他书写起来就格外自然流畅,得心应手,笔到意到,一气呵成,心手相应,无雕凿之痕。

  毛主席的此幅作品为竖写横幅,加上标题、落款、时间共34行,每行字多者5个,少者2个,以圆笔藏锋为主,方笔露锋兼施,有近十处词连。起笔“满江红”三字用行楷,一开始就立稳了。紧接着“和郭沫若”四个字,字较小用行书,从此动起来了,写到“几声”就飞腾了。全幅作品行草取大草气势,字体飞动,线条流畅,大小错落迭荡、柔中有刚、刚柔并济、字体大涨大落如潮升潮退。用笔或轻或重如龙腾虎跃。整幅章法布局浑然天成,大小疏密错落有致,起承传合,行趣生动,情绪激昂,节奏明快,酣畅淋漓。随着诗人书家的情感起伏,笔下的字体行云流水,龙飞凤舞。正如孙过庭《书谱》中所述“潇洒流落、翰逸神飞”。“四海翻腾云水怒。五洲震荡风雷激”十四个字,气势恢宏,峻健壮观、波澜起伏,象奔腾的黄河一泻千里,象脱缰的野马狂放不羁。来势不可挡,去势不可遏。全幅作品有六处有两个字一行,而且两个字都书写的特别大,比别的字大几倍或十几倍,象“几声”、“蚍蜉”、:撼树“、”翻腾“,而且处理的又特别巧妙,十分协调,整幅看来就象一幅万马奔腾图。

  《满江红·和郭沫若》此幅作品的感染力很强,达到了艺术的魅力,并取得很好的效果。凝诗书之大美,显沧桑之正道。神采照人,烁古耀今、臻于完善而成为他人难以逾越的典范。